恩慈就是真心关注身边之人的快乐和幸福


◆ 恩慈不是偶尔对他人的关心,而是始终如一地准备好去帮助别人,藉着我们实际关心别人的行为延伸祂的爱。(菲力·莱肯)


◆ 被称为恩慈的果子像忍耐一样,在人际关系中是至为重要的;它使人能够饶恕、体谅、给人温暖,叫对方觉得被保护、安全、被爱护。(华灵顿)


◆ 恩慈是爱的一个基本元素(林前13:4),它像爱一样是见诸行动的;以恩慈待人就是祂如何待我们,我们也(在我们自己的层面上)如何待人(弗4:32,参路6:35)。……

保罗描写爱的时候,首先提到的就是:爱是恒久忍耐,又有恩慈(林前13:4)。事实上,恩慈是爱的积极一面,就如恒忍是它消极的一面。像仁爱与恒忍一样,恩慈是与自我中心的肉体的作为相对的另一项目:如果恒忍等于对别人不动怒及不谋报复,恩慈就是主动的向别人“行善”,使别人得益处。(冯荫坤)


◆ 恩慈代表能实际去服事他人,不怕受伤。真正的恩慈来自内心深处的安全感。恩慈的相反是嫉妒,无法因着他人的快乐而快乐。冒牌的恩慈是操弄好行为,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、感到在他人或是祂眼中“够好”而对别人好。(凯勒)


◆ 恩慈是一种能够使气氛祥和的习惯。它把爱邻舍的行动变成了本能,在不经意间为别人做善事。做善事的时候,那人的声音、行动甚至是意念,都仿佛是仁慈的“细菌”,将祥和散播给人,为每个人纾忧解困。

太25:31—40记述的“绵羊”都很困惑,他们记不起自己几时探望过监中的囚犯,几时给饥饿的人食物,几时接待过客旅;他们完全料想不到主会如此看重这些善行,甚至看为是做在祂自己身上的。

这就是恩慈。它是一种无私的思想方式,看见需要,就去满足它,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,从没想过回报。恩慈就像圣灵的其他果子一样,先是领受,后是效法祂的恩慈,正如使徒保罗在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信中说(弗4:32):“要以恩慈相待,存怜悯的心,彼此饶恕……”(巴刻)


◆ 耶稣是个既刚强又温柔的人,当面对那些有权有势、傲慢自大的人时,勇敢地指责他们的罪恶;当面对那些软弱、伤心的人时,他则充满温柔。

祂从不折断压伤的芦苇。祂指出罪人的罪,却充满恩慈地希望他们悔改:“我也不定你的罪。去吧,从此不要再犯罪了!”(约8:11)这是祂面对蒙羞女人的态度。这位全地的审判者并非严酷无情,祂也不会因为责备人而感到高兴。

恩慈是一种愿意施恩给人的美德,这样的人愿意限制自己的权利,好帮助软弱的人悔改。他不会打压软弱的人,他体贴又慈祥;他的批评满有恩慈,他坚持公义,却也不忘怜悯。(史普罗)


◆ 忍耐是面对恶待时的敬虔反应;温柔是任何时刻对人应有的敬虔行为;而恩慈与良善则蕴含主动的愿望,要认识别人的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。恩慈是希望别人得到快乐的真挚愿望;良善是专为别人谋求快乐而做的事情。恩慈是圣灵所赐的内在气质,能使我们敏感于别人身、心、灵各方面的需要。良善是恩慈的实践——包括言语和行为。由于此种密切关系,我们经常将这两个词交换使用。(毕哲思)


◆ 恩慈和良善,是非常相近的同义词,在新约中,两者都只出现在保罗书信里。很难准确说明这两个词的含义,因为大多数时候它们都出现在类似这里的清单或上下文中,很容易确定它们一般的意思,但难以捕捉其细微的差别。线索大多来自它们与其他字词的关联。

恩慈常常与“忍耐”连在一起,理解恩慈与理解忍耐一样,关键在于那些描写祂的属性、或祂如何对待祂子民的经文。……

圣灵不但赐我们能力,忍受别人的敌意或不友善;圣灵也使我们仍以恩慈对待这样的人,使我们主动寻求他人的益处。假如恒久忍耐表示不要“对别人发火”,那么“恩慈”就意味着主动找方法怜悯他人,比如,拿着毛巾和盆,洗别人的脚。(戈登·费依)


◆ 正如彩虹上的红色与橙色没有确切的分界,圣灵的果子之间也没有一个清晰区分的界线。……恩慈就是以他人为本之爱的具体彰显。(Philip D.Kenneson)


◆ 恩慈的表现可以是很简单的,例如对商店的店员报以微笑,对侍应生说声多谢,对老人家说句鼓励的话,或对小孩子表示称许。这些表达方式都不需花很多时间或金钱,却要求我们真诚地关心我们周围的人是否得到快乐。

我们大部分人……很自然倾向于只关心自己的责任、自己的问题、自己的计划。但对于拥有恩慈品德的人来说,他们的思想领域已经扩阔,不再局限于自己和自己的兴趣,而是真心关注身边各人的快乐和幸福。(毕哲思)